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维克斯公司外贸舰设计方案拾遗:中国篇(一)——“小舰巨炮”

2021-11-29| 发布者: 久久信息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在俄罗斯篇中我们提到,维克斯公司有向中国提供过类似留里克号的设计方案。这是那时的常态,在推出某一个设......
最新在线看福利视频 https://www.1qd.cc

在俄罗斯篇中我们提到,维克斯公司有向中国提供过类似留里克号的设计方案。这是那时的常态,在推出某一个设计之后,往往就会诞生一大堆变体,提供给不同的国家——对于军火商而言,产品目录当然是越丰富越好。

1904年的一项设计,162号,就刚好表明了这一点。它原本是提供给葡萄牙的设计,目前还不清楚是在什么缘由下提供给中国的,很有可能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态,因为这个时间点上清政府基本没有任何海军计划。162号本身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一艘725吨的炮舰,航速11.5节,装备2门105mm速射炮、12门47mm速射炮与6挺马克沁机枪,对于清国而言可有可无。这是笔者目前所见维克斯公司提供给中国的最早的一个战舰方案。

1906年,清政府开始考虑重建其海军,也正是在这一年,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所以在这一时期,有很多设计被提供给中国,其中大小皆有,构型各异。最初的两个方案可能是设计181号与182号,前者是二等战列舰的规模,后者是一艘装甲巡洋舰。这些设计的原型应该是提供给南美国家的,其序号很近,构型配置也相似。提供给南美的那些将在后面的南美ABC篇详述。这两个方案的详细参数如下:

诸如181号这样的设计上溯源头又都能追溯到智利的宪法级(后来出售给英国成为敏捷级),这也是笔者将其称为二等战列舰的原因(维克斯自己并没有这么说)。统一口径主炮最先出现在给巴西人的设计中,似乎得益于巴西人与英国海军部的良好关系,他们知道英国人将会建造全重炮战舰。隔壁的日本人在1906年正在建造萨摩号,一艘排水量甚至高过无畏号的准无畏舰,181号显然无法与之抗衡;但相比其他的日本前无畏舰,这艘小巧的全重炮舰还是能构成相当的优势。

【1904年的凯旋号战列舰。敏捷级是之后一系列南美二等战列舰设计方案的始祖,但她自己的火炮布局仍然较为传统(4门10英寸与14门7.5英寸)。其设计由爱德华·里德操刀,186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的全部战舰设计方案几乎都出自此人之手】

182号的设计则较为常规,但也堪称是重火力了。吨位类似的日本装甲巡洋舰(浅间、出云等六六舰队计划舰)武备显著地弱:1门7.5英寸炮的重量与2门6英寸大致相当,可以认为副炮是对等的,而主炮则是4门10英寸对4门8英寸,182号的航速还要稍快一些。动力系统的进步能够抵消部分增重,但无论怎样还是可以想象其防护将有削弱,无论是面积还是厚度。

考文垂辛迪加(其故事也会在南美篇讲述)也提供了对标的设计,以及更小的战列舰设计,中国方面后来表示对一艘“训练战列舰”感兴趣,1870s以来中国海军也有过用较先进战舰充当训练舰的习惯,但拔高到战列舰等级倒是前所未有。后来的应瑞、肇和等更接近作战舰艇的训练巡洋舰,其思路或许就源自于此。

更小型的设计表明,即便181号已经算是小型化设计了,但清政府还是负担不起。于是在1907年8月,维克斯又提供了一系列新设计。此时清政府重建海军的意向已经愈发清晰,同一时间清政府陆军部海军处(对,那时海军还只是陆军部的下属机关)刚好拟定了《拟暂行海军章程》,所以这些设计颇为完整,可以算是一揽子海军计划。在给清政府的列表中,这些方案由字母编号,一共十个,从A到K(没有I)。其中,A、F、G、H、K号为战列舰方案,B、E号为装甲巡洋舰,C、D、J号为防护巡洋舰,这些方案也分别有自己的维克斯内部设计编号。

战列舰系列方案设计编号分别为325、330、331、332、335,基本上退回了前无畏舰水平,排水量一万吨,主尺度相似,各方案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武备与防护,也带来了初稳性高度(GM值)的差异,价格都在一百万英镑左右,其参数如下表所示:

这些方案比较详细,可能维克斯公司与中方有过一些深入的交流。这些小战列舰方案在纸面上是可以对抗绝大多数日本前无畏舰的,比如4门12英寸+16门6英寸的G方案,火力与敷岛、三笠等舰相当,19节的航速也要稍快一点。但毕竟吨位差距摆在那里,所以还是在防护上付出了相当代价:其8-9英寸的装甲带看起来不差,但上装甲带只有5~6英寸,总的防护面积想来也不会太好看;防护甲板的削弱更为显著,竟削薄到仅有1英寸厚(三笠号有2~3英寸),炮位防御也有相当程度的削弱。当然,毕竟只有一万吨,还能多要求什么呢?

F号方案塞了多达28门4.7英寸速射炮,可以想象它们将挤满侧舷与露天甲板的相关可用空间,或许还有相当部分是开放式炮盾,而非能提供完整防护的装甲炮廓。这样的火力配置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十年前各国的防护设计还遗留有相当的黑火药时代遗风的话,那么到1906年,基本防护设计原则早已高度趋同,这里面的重中之重就是对6英寸炮的完整防御。如果不提升副炮口径,那么它只能沦为高爆弹发射器,而4.7英寸的投射量会更好。日本海军后来发现的一个问题是45kg的6英寸炮弹对于体型较小的东方人来说偏重,后来把主力舰副炮缩减到5.5英寸。4.7英寸炮的整装弹比6英寸炮的弹丸本体还要轻,与5.5英寸炮弹丸类似,毫无疑问也更适合清国。但副炮太多显然也太过拥挤,实际运用会遇到很多问题。

H号方案配备了6门12英寸主炮,算是最接近无畏舰的设计。副炮仍是4.7英寸,数量回到合理水平。有学者认为其主炮是两座三联装,从设计角度是合理的,这样不必对方案作出较大改动,直接在原主炮位上替换即可。然而这又与维克斯公司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时间对不上,我们在俄国篇讲过,他们的三联装炮塔最初是为皇家海军开发的,计划用于圣文森特级战列舰,而1906年显然还没有相关计划。三座双联装呢,又需要对整体布局作出较大修改,在这样一个快速迭代的系列方案中也不大可能出现。具体情况如何,只能说看读者自己的喜好了,笔者并不加以主观判断。

K号在A号的基础上直接将9.2英寸炮的数量翻了个倍,而纸面上看不出什么显著代价,合理推断应该是在火炮安装方式上动了手脚,如果是把单管炮塔变成双联,那么大致意味着在防护上的“注水”更多;也有可能是把炮塔变成了炮廓,这样一来意味着射速的显著削弱,仅仅是纸面火力比较好看而已。综合来看,H号方案算是最佳选择——除了最低的GM值。而较低的GM值可以接受,那就是另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了。

装甲巡洋舰系列方案设计编号分别为326、329,八千吨级,两个方案之间的差异也是在同一舰体上通过对武备与防护的修改形成的。有趣的是,尽管战列舰方案退回到前无畏舰构型,但329号装巡反倒是个统一口径主炮的设计。其参数如下表所示:

相比前面的182号,这两个方案的航速降低1节,吨位缩减1700吨,火力大致处于同一水平(至少从武备重量上来说是这样)。1节航速并不需要这么多吨位,所以必然有隐性的削弱,诸如干舷、防护面积等等。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除非你的海军只是样子货——从清末遗留舰艇在民国时期的命运来看倒也确实如此,她们并没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对抗之中。

把B号与战列舰G号放在一起来看会很有趣,除了主炮从12英寸削减为10英寸外,装巡的副炮甚至还多出两门。这很好地体现出那个年代战列舰与大型装甲巡洋舰之间的差别有多么模糊,也是维克斯公司所谓“巡洋战列舰”设计能够成立的基础。从造价上来看,B号还算稍便宜,E号则与一万吨战列舰相当——高性能动力与炮塔很贵,相比之下舰体基本上是按斤卖的。

防护巡洋舰系列方案设计编号分别为327、328、334,四千吨级。整体上来说与海天级大致相当。海天级是著名的阿姆斯特朗巡洋舰构型,清政府也算是他们的老客户了,但遍览这一时期的阿姆斯特朗方案,并没有提供给中国的这个等级的巡洋舰,换句话说只有维克斯提供了设计,也算是件怪事。其参数如下表所示:

注意这里面的双联8英寸并非炮塔,只是甲板炮座而已(炮塔化显然就不是这个价钱了)。328号的副炮有10门在露天甲板上,4门在露天甲板下的侧舷,基本相当于海天级在侧舷增加了4个炮廓。1907年这样的方案多少有点不思进取的意思,但海天号已经损失掉了,同型舰只剩一艘,考虑到协同作战倒也无可厚非,当时的建设计划优先考虑的也是增设海天级的同型舰。

【海圻号巡洋舰,其舰艉8英寸单管主炮与侧舷4.7英寸副炮清晰可见。在笔者看来,海天级算是近代中国拥有的第一级能够追上世界一流水平的主战舰艇,也几乎是唯一一级。到1907年,其性能就已经算不得出众了,而她直到1930年代仍然被迫充当第一线主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久久信息网 X3.2  © 2015-2020 久久信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