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在对95后新人群、新需求催生的新消费津津乐道时,却少有人注意到,95后给供给层面带来的深刻变化,才是很多行业“地震”的源头。 比如,提到农民,你会想到什么? 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赌了收成还要赌销路……叶圣陶的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农民抗风险能力弱,丰产不丰收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2020年,国务院农民工作小组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农民工”中有一个叫何爽的95后姑娘,三年前,她辞掉了让人羡慕的空姐工作,回到故乡四川大凉山会理县种石榴,通过打通水果电商销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95后、前东航空姐、水果电商、全国优秀农民工,这几个标签放在一起,怎么看怎么冲突。但何爽不过是这股浪潮里的一朵浪花。如果回忆一下最近上热搜的农业新闻,主角大多是这样不走寻常路的斜杠青年: 大三就开公司做老板,销售破百万的电商“老兵”,96年的李诗宣创业失败后回到老家,也是烈士刘胡兰的故乡,山西吕梁文水县,卖牛猪肉和贡梨,年销一亿三千万; 厦大高材生陈宗佑,放弃大城市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的offer,回老家福建省平和县卖柚子,一年卖出5000万; 因疫情困在家里的大学生晏林英,意外靠电商为滞销的宾川大蒜找到销路,十天卖了500多吨;
95后涌泉蜜桔店主陈凯,因为一句朴素的爱国发言“帮不了国家什么忙,遇到就想出点力”火爆出圈,一口气卖光了村里的240万斤蜜橘……
曾经被认为非常土气,没有钱途的农业,这几年突然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而且明显是高知年轻人的加入。按照传统思维,这些年轻人适配的工作,应该在大城市大公司做白领。 为什么他们逆向而行,选择了农村和农业?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