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婚姻调查事务所 http://www.lihunlvshi.com 万博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报道 | 公众号 AI4Auto 小鹏汽车摊上事儿了,装AI摄像头,违规搜集面部数据,被罚10万。 为此还受到官方的正式通报。 6个月内采集43万张客户照片,平均每张照片2毛3。 对此有网友表示:罚轻了。 而小鹏汽车也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不存在泄露或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 所以搁这儿搜集来玩儿呢? 小鹏被罚来龙去脉 上海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出具的《处罚决定书》还原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的起因是2019年3月份,小鹏汽车旗下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向一家名为悠洛客的人脸识别公司购买了门店客流监测项目服务。 根据服务合同,小鹏汽车从悠洛客购买了22台F3型人脸识别摄像设备。 这些人脸识别摄像设备,分别被安装在小鹏上海的7家门店。 有了这些设备,小鹏就可以收集门店客户的人脸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到店次数等等都一览无余。 这些收集到的数据,最后会打包上传到后台并,进行计算分析。 而分析结果,被小鹏用作提升服务和经营的参考。 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小鹏摊上事儿了。 虽然小鹏搜集用户面部数据,并没有用于获利,但是这个操作并未经得消费者同意。 也没有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从今年1月到6月,小鹏就违规采集用户照片431623张。 在一系列的听证程序之后,上海市监局于12月3日向小鹏汽车做出罚款10万元、责令改正的处罚决定。 处罚事件一经曝出就激起千层浪。 作为违规收集人脸数据的当事人,小鹏汽车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采集人脸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门店接待流程,更好的服务到店客户。 但是由于对相关法律条款的不熟悉,误采购并使用了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款的第三方供应商(悠洛客)的产品。 并且表示上海小鹏门店在上海市监局3月18日检查之前,就通过内自查自纠工作主动撤下了所有的采集设备。 所采集的用户照片也已经全部删除。 对于网友关心的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小鹏汽车否认存在泄露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 虽然官方回应没有泄露和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罚款也不多,但是由此事带来的人脸识别导致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再次被加粗描红放在公众眼前。 用户隐私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对于小鹏汽车的回应和上海市监局做出的处罚决定,大部分网友似乎并不买账。 有微博网友表示罚轻了:“平均每张照片才罚2毛3,小鹏赚翻了”。 虽然都是戏谑之言,但是也能看出公众对隐私泄露问题的担忧。 毕竟这样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 尤其是在公众场所中,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未经个人同意就采集人脸数据。 去年11月,一段「济南某戴头盔男子进售楼处」的视频就在网上迅速走红。 逼着这位男子戴头盔买房的原罪,就是担心售楼处的摄像头随意收集人脸信息泄露个人隐私。 除了售楼部,人脸识别应用早已经走入各种场景。 买东西可以刷脸付账,坐地铁可以刷脸进站,就连回家进小区也要刷脸进门。 虽然极大便利了生活,但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是成倍增加。 对此有网友就表示:“应该深扒人脸识别黑产链”。 这样的担忧并不是空虚来风,毕竟这些公共摄像头采集的数据最后流向哪里,用作何用,当事人无法把控。 《新华社》就曾在调查中发现,人脸信息泄露后,有不法分子通过「照片活化」,将照片制作成动图,按照相应登录软件规定程序,图片可以完成点头、眨眼等认证动作,顺利通过部分软件的人脸认证。 也就是所谓的「过脸产业」。 这样看来,人脸识别带来的个人隐私泄露和非法使用事件,小鹏汽车被罚不是第一起,也绝不会是最后一起。 至于人脸识别如何能更好的应用于生活,消除隐私泄露风险? 现在还没有完备的方法。 只是对于小鹏来说,虽然这次更多是商场销售行为,但涉及隐私数据相关,影响可能不会止于此。 这样的处罚是个例,但最终汇集在一起,就会是品牌是否可信任?价值观是否可信任? 你说呢? 原标题:小鹏违规采集人脸数据被罚!AI摄像头一装,43万用户照片被传后台分析计算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