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她是共和国首位女院士 袁隆平由她接生

2022-02-26| 发布者: 久久信息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10月8日晚,由新华社推出的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第四季播出了第17集《家国百年心》。该集8分钟的视频,从......
工地围挡

10月8日晚,由新华社推出的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第四季播出了第17集《家国百年心》。该集8分钟的视频,从一份病案开始,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几位为中国医疗事业呕心沥血的医者。

红船编辑部注意到,该集中还提到了新中国首位女院士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原主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最美奋斗者。视频中提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上,年过六旬的林巧稚来到农村,在了解到农村眼病患者多后,还专门学了眼病诊治和针灸,并且手把手培训村里的接生婆。

纪录片《国家相册》截图

从医60年,接生5万多名婴儿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921年考入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籍女医生。此后她3次到欧洲和美国留学、考察。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开办了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她主动降低挂号费,减免贫穷患者医疗费,许多产妇给由林巧稚接产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等以示对她的感激和纪念。

1946年,林巧稚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主任,同年协和医院恢复,邀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任北大医学院职务,将诊所结业,返回协和。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拒绝朋友的出国邀请,坚持留在国内,并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医者仁心。林巧稚曾接诊过一位结婚六年才怀孕、却被查出宫颈肿块的孕妇。当时最好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林巧稚不忍见病人的母亲梦就此破碎。在反复检查和专家会诊之后,她大胆推断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会随着怀孕过程自行消失。林巧稚顶住压力决定暂不切除子宫,只需每周按时复查。事实证明了她的推断,孕妇如愿生下一个6斤重的女孩,并为其取名“念林”。

这位杰出女性,一生未婚未育。她说,“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面对病人,她经常说:“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要到病人那里做面对面的工作。”

林巧稚

70年代末,年近八旬的林巧稚,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病倒了。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编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这是她一生为我国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1983年4月21日,去世的前一天,林巧稚还在医院的病房里,一连接生了6个婴儿。在她60年的从医生涯中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吴文藻与冰心的孩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还包括后来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是由她接生的。

冰心曾写文悼念:林巧稚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曾拒绝开国大典邀请,留守病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此前,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在其他人眼里能够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是那么大的荣誉,许多人求之不得。然而林巧稚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并和身边的同事说道“我是一个医生,去做什么呢?那天我出门诊,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必须守护在她们身边”,于是她放下邀请函,依旧做着每日妇产科的工作。

但是几年后,林巧稚很为当初没去参加开国大典而感到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她专门买回来一幅董希文的油画印刷品《开国大典》,配上画框,挂在客厅。

上世纪50年代,和其他单位一样,协和医院也经历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林巧稚亲眼目睹了这个换了人间的过程。1952年,她用了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写出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文章《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

文中写道:“解放以后,我对人民政府也采取怀疑观望的态度,认为哪一个政府都是一样的,换换门面而已。我们学技术的干脆离开政治远一点好。但是,我从‘协和’窗里也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有高度的爱国精神,能吃苦耐劳;我看到短时间内物价平稳,交通迅速恢复,到处都在建设,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从这一连串的事实,我开始认识这个政府与从前的政府不同,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府。”

周恩来与林巧稚握手

1957年在党的整风期间,林巧稚大胆向卫生部提意见,呼吁要加强妇女保健事业。她的呼吁得到重视。这体现在1958 年首先从北京开始的妇科病大普查。她深深感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关怀,认为这样的事,在旧中国是根本不可能有的。随后,各地也陆续开展了类似的普查。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59年,林巧稚在《新中国妇产科的成就》里写道,“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妇幼保健站网,训练接生员和改造旧产婆774983人”“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

1965 年,林巧稚响应号召,参加了协和医院组织的下乡巡回医疗队,在湖南湘阴县走村串户为农民治病。64岁的她,有时雨天出诊摔成一身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泥婆婆”;接待患者耐心和蔼,被农村妇女亲切地称为“林婆婆”。为了解决农村缺医的长远问题,林巧稚还建议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农半医短训班。

她在从医50年时写道:“1965年,我生平第一次走出城市,到湖南农村去巡回医疗……使我更进一步明确了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医务工作者的方向。”【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全国妇联宣传部、党史博采、新华社、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等】

编辑:周晓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久久信息网 X3.2  © 2015-2020 久久信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