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围挡 https://www.dycjt.com/ 东航坠机事故发生以来,伴随着事故信息(媒体采写部分、公众讨论部分)的不断释出,公众的共情也逐步走向极致。某种意义上,公众对受难者和受难者家属的悲悯是可理解的。但是当悲悯态度走向悲悯情绪时,感性“关注”就会不自觉地滑向悲观“自伤”。 在这个事情上,一方面是,事故本身带来的直接冲击感,因为很多人在看到“飞机直线坠落”的画面后,可能形成短期或长期的“恐飞心理”。另一方面是,持续地关注事故信息,人们的高级判断能力会趋向畸形。 就事故本身带来的直接冲击感而言,这很好理解。但对于信息倦怠的问题,却需要摊开来说。要知道,信息越多未必就会做出越好的判断,尤其是资讯意义上的信息多。如此也就能理解,为何在事故发生不久后,公众会陷入群体性的“鸡汤式”感慨,因为集中的触目信息袭来,人很容易回到自身进行发问。 之所以这样讲,并非说群体性的“鸡汤式”感慨不好。而是大量的事故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说到底,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事故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有价值的资讯,而只会让事物畸形,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而只是单纯的气氛叠加。 于此我们会发现,公众的共情延续到最后,其实早已跟受难者和受难者家属没什么具体关系了。毫不夸张地讲,公众对于事故的认识更倾向于想象层面,也就是“如果我是受难者”、“我是受难者家属”,我该怎么面对,本来这样的想象涉入是没毛病的,但是基于信息倦怠的现实,当理性被击垮后,人很容易走向极端性的悲观假设。 因为我们很清楚,我们的社会如今变得越来越自恋,尤其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资讯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属性,而是带着强烈的情绪在流转。这种情境下,相较事故本身,事故所催生的情绪场的存在感反而更足。 这就使得,多年之后,当人们再次谈起这场事故时,就算记不起太多确切的事故信息,但此时此刻的情绪反应却依然会真实地留下痕迹。所以公众关注东航坠机事故到底是在关注什么,这本身也是值得玩味儿的事情。 如此掰扯,我们并不是否认良善关注层面的“为了他(她)人,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就共情的界限来讲,我们必须把握住“要感性,但不能失去理性”。否则别人的不幸就会成为我们攻击自身命运的尖刀。 说到底,相较透过远处的悲剧进行自我审视,我们更应该基于身边的琐碎进行自我审视。要不然那些群体性的“鸡汤式”感慨终归也只是“鸡汤”,非但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迟钝,成为仅靠刺激才能有所反应的器物。 当然更为重要是,就算我们急于看到事故调查的进展,会不由得发出各种追问、发起各种讨论,但依然不要忘记:“回到常识,拒绝偏狭”。要不然所谓共情,也只不过是虚情假意的自我呈现,很难跟“关心他(她)人的痛苦”联系起来。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