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记账 https://www.12075.net “情”,情绪频率,说服力的第五把武器(三)|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第十七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21篇推文。 全文共283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引言 凯文想要给自己买双鞋子。 有一天,他在莱克星顿的一家商场里闲逛; 凯文从来不擅长给自己买东西,尤其是衣着服饰; 商场专卖店的货架上,琳琅满目地摆着几百种款式的鞋子; 可越是这样,凯文越是觉得头大; 他沿着货架一路看过去,拿起这双,放下,拿起那双,又放下; 没过一会,想着之前看到的一双似乎更好,可回头又找不到在哪里了...... 凯文的窘状,被一名销售员发现,他热情地走了过来,对凯文说, 先生,让我来帮你挑吧,我们家的鞋子款式齐全,价格合理,保证让你满意! 凯文似乎找到了救星,连忙点头感谢, 好的,好的,你帮我看看.......咦?等等? 当凯文抬头看到这名销售员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你...你是......? 这名销售员也马上大吃一惊,瞪着眼睛大叫, 哇,你,你是凯文!凯文-达顿! 凯文马上想起了眼前这个小伙子,这是他的同乡,或者应该说,这是他小时候一起的玩伴,马克。 小时候,他们两个都住在伦敦西郊的一个偏僻村落,两个人的家就隔着一条马路。 多年之后,他们居然在莱克星顿的一个商场里遇到了,这真是让人感叹! 两人唏嘘不已,感叹时光荏苒,竟然有缘再见; 在几番叙旧之后,凯文才想起来自己要买鞋子的事儿; 马克热情地给他挑了好几双,让凯文自己选择; 凯文其实只需要一双鞋,但是,不知怎的,他觉得如果不把这些鞋子都买下来,自己难以表达对故友的这份感情...... 结果,凯文买了三双...... 一个星期后,这三双鞋就永远放进了凯文的储物间,从此再也没穿过。 要知道,凯文是牛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 他从来不会被任何销售伎俩影响,买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可那天在莱克星顿的商场里,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情绪上的某些频率被共鸣了...... 2情绪频率 我们依然在“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简”、“利”、“奇”、“信”、“情”。 五字真言的第五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情”; 所谓“情”,指的是, 共情,同理。 “情”字的核心,在于“共同”二字。 怎么理解五字真言的最后这个字? 如果说,把说服力的种种手段,按照强度来排个序的话,你觉得哪一个更强? 是你让对方听到的话? 是你让对方看到的东西? 还是你让对方得到的感受? 答案是“感受”。 换句话说,对方从你身上感受到的,比从你嘴里听到的,和从你身上看到的,都要更有说服力。 这种“感受”,来自每一个人独特的“情绪频率”。 每一个人的感性情绪,都有着独特的情绪; 不要以为,你的喜悦和别人的喜悦一样,你的感伤和别人的感伤相同; 不,频率千差万别。 “共情”,就是在寻找对方的频率。 不妨这样来理解, 如果一个人打着“3/3”拍的节奏,另一个人打着“4/4”拍的节奏,这两个人的频率几乎不同步,就会很难听。 如果一个人打着“2/2”拍的节奏,另一个人打着“4/4”拍的节奏,那么两个人至少有一半机会是同步的,共鸣就产生了; 而如果两个人都是“4/4”拍,共鸣就会特别强烈,甚至开始格外好听起来。 找到共同的频率,是“情”字的“共情”含义所在; 在“瞬间说服”的领域里,一个被说服的人,甚至对自己心中深深隐藏的那个频率都不自知; 但一到找到,共鸣的效果就会非常强烈,从而完成“共情”。 比如,文首故事中,凯文教授心中那个埋藏了很久的“发小”; 凯文自己都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遇到他; 一旦这个来自“共同”记忆的人出现,那份共鸣就无需多言,几双鞋子又算得了什么。 反过来,如果不是因为马克的出现,凯文绝不会买那么多鞋子; 甚至还可能一双都看不上; 因为,凯文的“情绪频率”并不容易被锁定。 那么,锁定对方隐藏的情绪频率很难吗? 不见得。 3暗喻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心理学老师,维克多-奥塔蒂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他想知道,不同的措辞,能不能找到人们心中的情绪频率,从而影响和说服。 维克多教授的实验对象是,正在寻找毕业论文合作机会的大学生们; 他设计了两组不同的措辞,用来检验措辞对情绪频率的影响; 一组措辞是普通的, 如果你想要和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这个论文,你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另一组措辞,是经过“足球术语”的暗喻,来修饰的, 如果你想要得到一个队友的“助攻”来拿下这个论文,你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实验结果非常明显, 本身就是“球迷”的大学生,在听了第二组措辞后,要相比听到第一组的同学,对这个建议更加重视,甚至回去仔细思考并调整了毕业论文的方向; 维克多教授的解释是, “助攻”的暗喻,让热爱足球的人心中的感性情绪得到了共鸣,频率在共振下放大增强,说服力暴增。 但请注意,如果听者并不是一个球迷,甚至是一个对体育都不感兴趣的人,那么这第二个措辞,不仅没有增加说服力,反而还让听者更加反感; 原因也很简单,情绪频率的节奏完全没对上,很不和谐。 (详细实验见:Ottati,Victor.,Rhoads,Susan.,&Graesser,ArthurC.,‘TheEffectofMetaphoronProcessingStyleinaPersuasionTask:AMotivationalResonance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7(4)(1999):688–697)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能不能找到对方隐藏的情绪频率,对“瞬间说服”来说,至关重要。 4共同方向 别沮丧,即使我们暂时不知道对方的喜好,无法判断他们隐藏的情绪频率,也不见得就束手无策了。 记得,“情”字的核心,在于“共同”; 朝着“共同”的方向摸索,也能让我们离他们的频率更近一点。 那么什么是“共同”的方向? 比如,在一场协商和谈判中,和对方坐在谈判桌的两端,就不是一种“共同”的做法,而是对立; 不时地把双方称为“你”和“我”,就不是一种“共同”的做法,而是对立; 相反, 总是和对方坐在桌子的同侧,共同面对一个方向,就是一种“共同”的做法;(携手并进) 总是把双方称为“我们”,“我们一起解决我们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共同”的做法;(划入同一阵营) 没有“共同”,如何“共情”?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月20日的一次演讲中,所表现出的共情智慧,就非常值得学习; 在完整的18分28秒的演讲中,他用了115次“我们”这个词;(包括“We”,“Us”,“Our”) 奥巴马时刻不停地在把听众拉进自己的同侧阵营,让人感觉自己就在和台上的这个政治家携手并肩,共情同理; 还不止于此,奥巴马还在演讲中用那些让人历历在目地历史事件,不断地敲击听众的心灵,提醒他们,我们都是美国人,我们是一起的; 比如, “五月花号,盖兹堡战役,9/11国难”等等; 这些震耳欲聋的词汇,一经提及,听众们心中的情绪频率马上就被共振起来。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奥巴马最擅长的“共情”手段,叫做“借喻”; 比如,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含蓄地这样说, “还记得那个来自乔治亚州的年轻牧师......” 其实,谁都知道他说的是大名鼎鼎的马丁-路德-金,可是奥巴马偏偏省去名号,用“借喻”的手法,唤作“来自乔治亚州的年轻牧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借喻”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在故意营造一个氛围, 我知道,你懂的...(即使我不明说) 那么那些“听懂的人”,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中,听懂的人都明白马丁-路德-金意味着什么; 有些伟大无需多言; 而正是这种隐晦的“无需多言”,让这些人更加“共同”,从而更加“共情”; 听者的情绪频率,毫无例外地共鸣起来。 5小结 “情”,隐藏的情绪频率; 说服力亦是如此。 这里是“谈判思维”! “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第十七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