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婚记 你能想象,一个丈夫在妻子生下孩子的第一瞬间,不是留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妻子出来,而是赶紧把胎盘送出去给妈妈吗? 胎盘的作用是什么?民间传闻的“大补”。 婆婆用胎盘做饺子,为了给二十多岁的小儿子补补身子。 这就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一个令人为之震惊的情节。 图片来自网络 秦昊饰演的肖路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 弟弟肖旭二十多岁的人,每天就只知道在家里打游戏;没钱了就找哥哥要,或者偷妈妈的存折。 妈妈去肖路家伺候月子的时候,肖旭用外卖盒、方便面盒把家里堆积成了垃圾场。 图片来自网络 肖妈妈一边抱怨着肖旭不争气,一边又像哺喂巨婴一样,纵容儿子的懒惰。 有网友说:肖旭可以算是妈宝男,但是不能说肖路是妈宝男吧。他并没有张口闭口“我妈说”,也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大部分妈宝男,并不是像肖旭一样的极端妈宝,而是缺乏责任感,遇事不承担的“肖路式妈宝男”。 肖路媳妇羊水破了住院,他安心在家喝啤酒看球赛,“反正有医生呢,用我干嘛?” 家里来了月嫂,肖路就理所当然地早出晚归,外出应酬,“反正有月嫂呢,用我干嘛?” 孩子黄疸住院,他却不为所动,“反正在医院呢,有我啥事?” 出轨之后直接把第三者微信拉黑,拉黑了就可以当做没发生,就不用承担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 像肖旭那种啃老,只是在吸食自己的母亲。而肖路这样的不承担、不作为,是在把其他人与物都“当妈”。 把责任推卸到月嫂、医院、第三者身上,自己可以像个婴儿一样,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巨婴思维更可怕。 肖家两兄弟的“妈宝”,是教育悲剧的真实写照。 也许,没有家长故意把孩子养成“妈宝”,可是父母的一些行为,正在培养一个巨婴。 什么样的家庭, 容易养出妈宝?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习惯做“双面人”。 一面对孩子表达出不自立的嫌弃,一面压制孩子的自我意志,为他们过度付出。 孩子也只能顺从妈妈的意志,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婴。 有三种家庭,非常容易培养出妈宝的孩子。 1.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 《亲爱的小孩》中,肖路的妈妈经常说一句话:我一个人带大了两个孩子。 实际上,肖家兄弟并不是一出生就没有爸爸,而是在弟弟十岁的时候,爸爸才去世。 可是,肖爸爸的角色,一直都是缺席的。 图片来自网络 当一个家庭中,爸爸这个角色不存在时,母亲的焦虑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伴侣,让孩子承担起自己另一半的责任。 孩子自然也看到了母亲的无助,认为自己有义务承担母亲的喜怒哀乐,代替父亲消化母亲的情绪。 于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就这样形成了。 2.过度付出型妈妈。 妈妈从小对孩子的爱,都是没有原则的。 但是这种无原则的背后,也意味着高度的付出,以及高度的顺从。 妈妈用纵容暗示孩子:你乖乖听话我就会爱你,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要服从我。 图片来自网络 长大后,不管是为人父还是为人夫,他们都会重复这种模式。 那就是牺牲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牺牲家人的喜怒哀乐,用服从的方式,换取妈妈的爱。 妈妈用自己的付出,给孩子制造了愧疚感。当孩子无法面对自己的内疚时,他们只能通过顺从的方式,让妈妈满意。 3.高期待严要求型妈妈。 妈妈对孩子的高压教育,就是一种控制的手段。 通过高要求的方式,逼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 用无形的绳子,控制住孩子的一举一动。 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在小的时候,孩子想过要反抗。但是他们每次反抗都被重重打击,慢慢的,他们放弃了抵抗。 “妈宝”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从抗拒到依赖,他们习惯了妈妈的安排,却从未有过自己的人生。 《都挺好》中,苏明成是一个典型的妈宝。 妈妈活着的时候,给他买房,给他安排工作,定期帮他打扫卫生,对他们夫妻百般照顾。 他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甚至非常享受这样没有界限亲子关系。 但是,妈妈去世之后,他的生活全都乱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啃老吗?妈说就我一个儿子在身边,她就想天天看着我,她不让我抽烟,不让我喝酒,不让我应酬。我也不想混成这样啊,我就一直陪着妈,妈走了,我成废物了。” 图片来自网络 妈宝男与母亲的关系,就是圣母和巨婴的共生关系。 巨婴吸食着圣母的时间精力,让圣母为他操劳,为他付出。 同时,圣母也消耗着巨婴,让巨婴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可以安心陪伴自己。圣母在道德上,压榨着巨婴。 在外人看来,也许觉得这对母子关系非常好,儿子承担了孝顺母亲的职责。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为了扮演妈妈眼中的好孩子,砍断了自己的手脚。 有一个讽刺短片,揭露了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 一位妈妈生产之时,拒绝了医生剪断脐带的要求,她和孩子的一生都用这根绳子连在一起。 小时候,孩子想要触碰任何危险东西,妈妈都立刻用绳子把他拉回来。 上学后,同学们嘲笑孩子的脐带,妈妈就把孩子带回家不再去上学。 长大后,孩子喜欢上一个女孩,妈妈一拉绳子就阻止了他。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男孩也在用绳子牵绊着妈妈。妈妈在超市遇到一个心仪的男士,男孩立刻把妈妈拉了回来。 就这样母子两个人相依为命,终于有一天妈妈去世了,这条脐带自然断掉了。 男孩早就长成了大人,一个孤独无依的大人。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妈宝最痛的地方,他们用自己做祭品,满足了母亲共生的需要。 而他们自己,一生都没有体验过真正亲密的关系,没有承担责任的机会。 父母真正的爱, 是渐行渐远的目送。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期待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独立生活。 可是就在不经意间,就用错误的方式,毁掉了孩子的独立自我。 想要培养出一个拥有自我的人,想要避免培养出一个妈宝,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教育,增加一点反思。 首先,提升父亲的“出席率”。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父亲,那么他们就会把自己困在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中。 他会很容易内疚,觉得是自己给母亲带来了痛苦。所以他们会抑制自己远走高飞的冲动,一生都背负着母亲的人生。 如果父亲没有缺位,那就“爸爸-妈妈-孩子”的三元关系。孩子敢于与母亲保持距离,也能够认同父亲的强大,从而让自己同样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 其次,多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父母的过度保护与过度控制,其实都是内心无力的表现。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能掌控的事物太少,所以会一直用隐形的绳子操控孩子。 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在犯错、修正的过程中,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学会独立与担当。 最后,父母拥有自己的人生。 大家听过“鱼头妈妈”的故事吗? 妈妈一辈子只吃鱼头,把鱼肉让给孩子吃。 临终的时候,她希望自己可以吃一次鱼头。这个时候,儿子也说自己其实喜欢吃的是鱼头,所以从来不跟妈妈抢。 因为妈妈自我牺牲式的爱,让妈妈和孩子都没有享受过自己的人生。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燃烧自己照亮他们,而是希望彼此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幸福。 我会走好我的路,而你不必追。 -END- 策划:MT 作者:妙黛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